目前分類:週記文章 (85)
- Jun 14 Sat 2008 18:41
週記文章【八十三】~我有話要說
- Jun 06 Fri 2008 19:30
週記文章【八十二】~道歉有什麼不好!
松山高中 劉桂光老師 2008.06.03
(本文轉載至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iu21214/article?mid=1188&prev=-1&next=1181)
- May 30 Fri 2008 18:24
週記文章【八十一】~ 兩本存摺
這週改了大家的週記之後,我看到了同樣的一篇文章,同樣的問題,卻獲得了十一種不同的想法,有人覺得上週主題是我希望大家想法跟我一樣;有的人覺得教練會離開我們,而大家就像少了兩隻腳,但還是要勇敢的走下去:有的覺得只要有信念,什麼事情都可以完成...
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,這如同我說的,一樣的文章,看的人不同,就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,而表達出來自己想法的人,就代表了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,怎麼看待事情的,怎麼面對問題的,這人的深度在哪哩,是深刻的過日子,是真的理解別人的想法,還是一個過一天算一天,別人怎麼想也不重要的人呢?。
- May 23 Fri 2008 17:34
週記文章【八十】~有一種信念叫堅強
- May 17 Sat 2008 22:08
週記文章【七十九】~為四川地震受災的人民祈禱
- May 02 Fri 2008 20:13
週記文章【七十八】~懂阿嬤的苦 9歲不掉淚
請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以及相關的報導之後,本週的主題就是在週休二日,是否可以做一件助人的事情,並記錄下來。
- Apr 19 Sat 2008 18:34
週記文章【七十七】~想念市場賣麵的女孩
- Apr 12 Sat 2008 00:02
週記文章【七十六】~珍惜食物和水
- Apr 04 Fri 2008 17:41
週記文章【七十五】~普通人
- Mar 14 Fri 2008 20:00
週記文章【七十四﹞~未完的會議
我終於等到這一天,就是多數的人意識到危機而希望我們來開會,我以為…大家都不在意了。
那天因為不想荒廢練習,所以無法有更多的時間,所以我盡量讓大家有機會發言,有點小小的遺憾就是我看得出來有些人還是不願意發言,不管不發言的背後是什麼原因,你們不說別人永遠不會知道,「猜忌」、「誤會」就是這樣產生的,然後就會讓人與人之間又再度失去信任。
- Mar 08 Sat 2008 21:12
週記文章【七十三】~家庭教育的重要。
在美國,有位白人婦女帶著6歲大的兒子出遠門,找來了計程車,司機是位黑人。這6歲的兒子從未見過黑人,心中非常的害怕,就問媽媽:「這人是不是壞人,為什麼會長得黑嚕嚕?」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。此時白人婦女告訴兒子:「這位司機叔叔,不是壞人,他是一個很好的人。」
- Mar 02 Sun 2008 01:04
週記文章【七十二】~這也是台灣之光
- Feb 22 Fri 2008 18:37
週記文章【七十一】~美國文化中的反智主義
中國時報 2008.02.19 郭崇倫
電視益智節目最喜歡的段子,就是找個波大無腦的美女,問她一個小學生都會的題目,「布達佩斯是哪個歐洲國家的首都?」,美女回答:「我還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呢」,然後舉座大笑。久而久之,大家不以為意,甚至覺得無知是可愛,知性美女反而令人覺得威脅。
賈可比(Susan Jacoby)並不覺得好笑,她憂心忡忡之餘,還寫了一本書來談這個問題,《美國非理性的年代》(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)無疑的是受到哥大歷史學家霍夫斯塔德的啟發,探討此刻美國文化中的反智傾向。
霍夫斯塔德在1963年的《美國文化中的反智傳統》(Anti-Intellecturalism in American Life),主要是反思八年艾森豪政權不重視知識分子,嘲笑他們是蛋頭,甚至麥卡錫主義對左派知識分子的迫害,但是書中更深一層探討美國政治傳統中,向來懷疑理論,痛恨歐陸思想為害,強調上帝面前眾人平等,重視常識,民主平等討論,建國先賢們要的政治制度,不是歐洲貴族宮廷精英式的,而是新英格蘭小鎮鎮民大會式的。
曾經寫過七本書的賈可比,擔任過華盛頓郵報的教育記者,她則是受到布希政權過去八年的刺激,除了布希本人粗鄙不文,政府受到反恐戰爭影響,對思想自由的知識分子抱持著不信任懷疑的態度;但真正讓她起意寫這本書,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的當天,住在紐約市的賈可比在住家附近的酒吧聽到兩位上班族的對話:「這就像是珍珠港事變」,一位說;另一位則問:「什麼是珍珠港?」,「那是越南人轟炸我們的港口,而引發了越戰」。
另一次受刺激的經驗是,她回到母校州立密西根大學傳播學院接受榮譽學位時,一位優等生在與她談話時,竟然不知道美國政治傳播的濫觴─羅斯福「爐邊談話」是什麼。
她書中指出,「現在出現了新一類反理性的次意識,受到無知流行影像噪音的滋養而茁壯,讓沉思與邏輯的空間根本被擠掉」,大家不再看書,注意力集中不了一、二分鐘,結果是根本無法思考,重要的集體公民決定是在懶惰、激情與偏見下所做的。
她批評最力的是影音媒體與出版品,或者用她的說法:「影像文化」(video-based culture)現在已經勝過印刷文化,44歲以下的美國人有四成過去一年沒有看過一本書,而17歲的學生除了教科書,其他什麼書都不讀的,在2004年比前十年超過一倍,現在比例一定更升高,這是美國智能衰落的主要原因。
有些父母也許會高興看到自己小孩嘴巴開開、盯著銀幕,但是這種「活死人」的狀態不是智能的發展,賈可比本人是從小在樹屋中讀書長大,她雖然不能證明這比看電腦要更好,但卻可以確定後者無法讓注意力長期集中;同樣的,當越多人使用MSN,或電郵,或電玩,就越少有人真正對話,從其中激盪出知識的火花。
但是導致美國人反智的,還不只是外在環境缺乏真正的知識,也不僅是霍夫斯塔德所稱擔心知識與思想所造成的危險,賈可比指出,新的傾向竟然是,「對自己缺乏知識的無知傲慢」,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聲稱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知識,這種反理性主義最明顯的表現在中學教授「演化論」與「創造論」的爭議,2005年民調竟然發現,有三分之二的人讚成學校中同時教授「創造論」,賈可比擔心繼續下去,美國人會不理統計數字,不顧科學方法,最後拒絕事實。
在布希政權這八年,由於支援的選民基礎是福音派教友,領導人有意無意的表態,保守右派激烈批評自由派人士的「菁英心態」,都助長了這股風氣。
政治領導人不能示範也就算了,還迎合民間社會的反智傾向,言必自稱「我們一般人」(folks),總統選舉中,各個候選人只著重電視會引用的十幾秒話語,放棄去解釋複雜的問題,因為他們認為一般人無法接受複雜的解釋。
台灣是不是反智?看看電視節目設定收視觀眾是國二程度,而競選造勢大會上,主講人喊「對不對」、「好不好」,底下跟著喊,或略可瞥見一二。
台灣或許沒有反智的深刻文化背景,但是垃圾影像文化充斥,以及領導人刻意將一般人民弱智化,是絕對不缺的。
問題思考:
1.這篇文章中哪一段讓你感觸最深刻?為什麼?
- Jan 26 Sat 2008 18:36
週記文章【七十】~一塊磚頭
- Jan 12 Sat 2008 23:39
週記文章【六十九】~善心、善行
- Jan 05 Sat 2008 20:04
週記文章【六十八】~一封匿名信
「一封匿名信」 作者:徐玉青
- Dec 30 Sun 2007 12:25
週記文章【六十七】~No Pain No Gain
本週請大家看圖書故事
- Dec 22 Sat 2007 19:05
週記文章【六十六】~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?
- Nov 30 Fri 2007 22:31
週記文章【六十五】~ 不再理所當然
- Nov 24 Sat 2007 20:43
週記文章【六十五】~我就像一粒葡萄